20181125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由苦轉甜

參考經文: 路得記4章13~22節

鄰居的婦女給這孩子取名俄備得。她們爭相告訴每一個人,說:「拿娥美得了一個兒子啦!」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親;耶西就是大衛王的父親。(路得記4章17節)

著名演員米高福克斯(Michael J. Fox)描述他得到帕金森症的那些艱困年日,他說:「那成為我人生最好的10年。」生病讓他從一個野心勃勃的好萊塢巨星,轉而成一個更能省察自己、體諒別人的人,更能明白自己的有限。當我們在苦難中,雖常因極度痛苦、不解,激動我們當下憤怒抗議,但後來回顧時,卻猛然發現,這卻有益於我們的生命。

當拿娥美回到故鄉,她懷抱的是質疑、不解與苦痛,以致婦女們前來關心時,她全然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,憤恨地說:「不要叫我拿娥美,叫我瑪拉吧!因為全能的上帝使我命苦。」(路得記1章20節)在路得記的敘事終了前,我們再次看到類似對話場景。不過,這次是婦女歡喜地爭相發言、帶來祝福,拿娥美只是靜靜地聽。拿娥美原以為回到伯利恆,她會就此深陷空洞與苦痛,但情勢卻完全扭轉,上帝的賞賜與眷顧臨到,使她的空虛變為充實。俄備得出生,鄰居婦人說:「拿娥美得了一個兒子啦!」(和合本譯:作他的養母。)這是將俄備得交給祖母養育,成為其母親的意思嗎?當然可能,這正是上帝恩典的回應。當拿娥美與媳婦互相擁抱哭泣,要她們離開時,她說:「女兒啊,妳們還是回去吧!……我還能再生兒子來作妳們的丈夫嗎?」(1章11節)當時她哀悼自己的不可能,如今卻全然改觀。我們不需揣測她們如何撫養俄備得,而是記得上帝如何透過俄備得出生,迂迴回應拿娥美的哭泣。

傳統上,以色列家譜列出的第7個人名有特殊涵義;在這份家譜中,第7個人名是波阿斯,第10個是大衛,這種寫法也是用來列記特別推崇的人。這更是作者用撰寫後裔之名,用來表達拿娥美由苦轉甜的寫法。

路得記從婦女的生命故事開始,她們在其中作出關鍵性的選擇,哭泣與埋怨從未限制她們的行動,雖然受限於被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中,她們仍然在愛中勇敢冒險,真實吐露,甘願為所愛的付上代價。這敘事不斷提醒,我們有責任去餵養那些正在挨餓的人,而我們蒙召與聚集,正是為要展開醫治與去愛的行動。路得與波阿斯的故事更提醒我們,我們都該打破成見、接納異己,千萬不要陷入意識型態與種族偏見,這才是上帝對我們最要緊的提醒。



默想:
你曾向上帝埋怨過嗎?你曾掉進苦難的深淵嗎?

祈禱:
親愛的主,祢明白我是何等軟弱,常因生命中的苦難,便被打倒在地,甚至無法振作。求主幫助我,讓我在軟弱中更要曉得依靠祢,在苦難更深知需要緊緊抓住祢的應許。奉主耶穌的名求,阿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