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110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那個不是我的我

參考經文: 羅馬書7章14~25節

7:14 我們知道,摩西的法律是屬靈的;但是我是必朽的人,已經賣給罪作奴隸。 15 我竟不明白我所做的;因為我所願意的,我偏不去做;我所恨惡的,我反而去做。 16 我若做了我不願意做的事,我就不得不承認法律是對的。 17 既然這樣,我所做的並不真的是我在做,而是在我裏面的罪做的。 18 我也知道,在我裏面,就是在我的本性裏面,沒有良善。因為,我有行善的意願,卻沒有行善的能力。 19 我所願意的善,我偏不去做;我所不願意的惡,我反而去做。 20 如果我做了我不願意做的,就表示這不是我做的,而是那在我裏面的罪做的。 21 因此,我發覺有一個法則在作祟:當我願意行善的時候,邪惡老是糾纏著我。 22 我的內心原喜愛上帝的法則, 23 我的身體卻受另一個法則的驅使─這法則跟我內心所喜愛的法則交戰,使我不能脫離那束縛我的罪的法則;這法則在我身體裏作祟。 24 我真苦啊!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? 25 感謝上帝,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,他能夠救我。我的情況就是這樣:我自己只能在心靈上順服上帝的法則,而我的肉體卻服從罪的法則。

「我竟不明白我所做的;因為我所願意的,我偏不去做;我所恨惡的,我反而去做。」(羅馬書7章15節)這是保羅的內在自我解析,精闢地傳達他內在掙扎的過程。保羅用辯證法談論人性與神性的衝突,這樣的內在衝突,幾乎是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。

我大學時就讀心理系,當時那是一門從理科哲學系統分出來的新興科學。起初,心理學著重實驗與分析,後來學者發現,似乎任何領域都能運用心理學的方法,當它跟精神醫學結合,就叫臨床心理學;跟教學輔導有關,稱教育心理學或輔導心理學;與社會學相關,是社會心理學;在傳播學上,則有群眾心理學;至於宗教信仰,則是宗教心理學。由於心理學是門分析人的行為模式之科學,因此任何攸關人的行為學科,都可涵蓋在內。那它到底還是不是心理學?說它是就是,因為是採心理學來論述;說它不是也不是,因為它是附屬其他領域。那麼,它到底是不是原來的心理學呢?

不曉得這種比喻,你可以了解多少?但不管如何,從保羅這段自我論述中,我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。在每一個「個體」中,都存有內在自我的「我」、表現自我期待的「我」、應付他人期待的「我」,還要配合身分地位的「我」。當這些「我」能夠彼此協調時,人的生活就不會發生問題。當這些「我」產生衝突時,人就會像保羅一樣,發出哀嘆:「我真苦啊!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?」(24節)並因此陷入深度憂鬱。所以,「我」並不是單一的個體,而是內在有多面向的「我」存在著。前總統李登輝因為有深刻的信仰體悟,2005年獲頒榮譽神學博士時,發表了「我是不是我的我」,可說是對整體生命的重塑與認定。

保羅說:「我的內心原喜愛上帝的法則,我的身體卻受另一個法則的驅使。」(22~23節a)是在說一個屬神的「真我」,原本擁有「上帝形像」,這個「真我」是人類始祖亞當在犯罪後所喪失的最重要部分,以致人後來會受罪的驅使。正如李登輝前總統的體會,基督徒需要回歸到「我是基督在內的我」,也就是與上帝同在的「真我」。我願意捨棄一切,回到那不是我的「真我」嗎?



默想:
我的生活中,是哪一個「我」在主導?這個「我」,是讓我的生活愉快或痛苦?我是否在信仰裡找到屬神的真我,因而活出喜樂與平安?

祈禱:
主上帝!我知道有祢在我裡面,我的生命會充滿平安喜樂。只是我心裡還有充滿罪的我,求祢幫助我脫離那會讓我受苦的我,回到祢所賞賜的真我。奉主耶穌的名求,阿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