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520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愛的決定

參考經文: 路得記1章1~14節

1:1 很久以前,在士師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時期,地方上發生了饑荒。有一個以法他族人,名叫以利米勒,原住在猶大的伯利恆;他帶著妻子拿娥美和兩個兒子─瑪倫和基連,一起到摩押國,暫時住在那裏。他們在那裏的時候, 2 3 以利米勒死了,留下拿娥美和她兩個兒子; 4 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地方的女孩子─娥珥巴和路得。大約十年後, 5 瑪倫和基連也死了,留下拿娥美,沒有丈夫,也沒有兒子。 6 拿娥美還住在摩押的時候,聽說上主眷顧他的子民,使他們有好收成,就準備跟兩個媳婦離開摩押回本土去。 7 她們一起動身回猶大,但是在路上, 8 拿娥美對兩個媳婦說:「你們各自回娘家去吧!願上主以仁慈待你們,像你們善待了我和已故的人一樣。 9 願上主使你們兩人有機會再結婚,都有歸宿。」於是,拿娥美吻別她們。兩個媳婦就放聲大哭, 10 對拿娥美說:「不!我們要跟你回到你本族的人那裏去。」 11 拿娥美說:「女兒啊,你們還是回去吧!為甚麼要跟我走呢?我還能再生兒子來作你們的丈夫嗎? 12 回去吧!我的女兒,走吧!我已經太老,不能再結婚了。就算我還有一點希望,能在今晚結婚,而且會生兒子, 13 你們願意等他們長大嗎?你們能等著不去嫁別人嗎?不!我的女兒,這是不可能的。上主懲罰了我;我很為你們難過。」 14 她們又哭了起來。娥珥巴終於吻別她的婆婆,回娘家去了;但是路得還是捨不得離去。

人活著,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呢?是愛情、麵包、婚姻或是兒女呢?路得記是關於一個猶大家庭離開「麵包之鄉」──伯利恆,去尋找另一個豐盛國度的故事。故事從拿娥美失去丈夫跟兒子們,重新為了麵包而決定的經濟移動開始。

在養兒防老的傳統思維影響下,人們往往誤以為血緣關係才是唯一的盼望。然而,路得記的作者在此為我們開展一個新眼界的可能性。首先呈現的是,婆婆愛媳婦像愛自己女兒般的關係。在這婆媳關係中,不僅婆婆像對待自己女兒般地對待媳婦,同時婆婆也得到媳婦們的善待和同理,甚至如女兒般捨不得離她而去。

拿娥美與媳婦們彼此善待的關係,並不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關係,而是以愛為基礎的關係,並且是超越種族、超越血緣關係的。這是聖經為我們所勾勒,人彼此善待,如同上主以仁慈對待人的美麗圖畫。然而,拿娥美卻自己為這幅畫另作了註解,說是上主在懲罰她。雖然她也擔心媳婦們接下來的人生,為她們所失去的感到難過;可是,她認定自己才是最命苦的那一位!

每次看到我們家來自印尼的阿娣,對我婆婆又抱又親的叫著「媽媽」,心中總有許多感觸。雖然有時阿娣會不顧婆婆的心情或意願,搬動著她;但是,那份發自內心的愛與照護,每次都讓我相當感動。因為,阿娣是真心為著婆婆中風、喪偶的諸多處境感到不捨和難過。甚至,婆婆動口腔手術時,她擔心焦急地哭得比任何至親都還傷心。理性教人承擔責任與義務,而愛令人願意為對方的受苦和處境感到傷心難過。相信這也是許多親人被家庭看護工善待的雇主的共同體會,並且樂於以愛和更多的行動來回報。

因著長期照護政策的需求,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外籍家庭看護工或是機構照護工。但是,也因為過去長期對外籍移工的不信任態度,往往造成更多照顧上彼此適應的困難。在這裡,我們看見上主的揀選不是以血統為基礎,而是以信仰和對上主的愛為基礎。因此,基督徒在地上致力要建立的是以信仰和對上主的愛為基礎的群體。拿娥美和媳婦們的愛的決定,向我們提出挑戰──對上主的愛,能使你愛那些與你沒有血緣關係、不同種族的人嗎?甚至是愛那些與你不同立場、看起來不可愛的人嗎?



默想:
在每一個愛的關係中,我是如何決定愛的表達方式呢?

祈禱:
慈愛的上主,我感謝祢賜下這個充滿愛的故事讓我可以學習;在每一個愛的決定中,祈求祢賜下智慧、開啟眼界,使我在為難中仍然勇敢去愛。奉主耶穌的名,阿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