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1217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淚水流露出的信心

參考經文: 詩篇137篇1~9節

137:1 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,一想起錫安就禁不住哭了。 2 在河邊的柳樹上,我們把豎琴掛了起來。 3 俘虜我們的人要我們唱歌;折磨我們的人要我們歡娛他們。他們說:來,為我們唱一曲錫安的歌! 4 身處外邦異國,我們怎能唱頌讚上主的歌呢? 5 耶路撒冷啊,要是我忘了你,願我的右手枯萎,再也不能彈琴! 6 我要是不記得你,要是不以耶路撒冷為我最大的喜樂,願我的舌頭僵硬,再也不能唱歌! 7 上主啊,求你記住以東人的暴行。在耶路撒冷淪陷之日,他們直嚷著:拆毀!拆毀!把它夷為平地! 8 巴比倫哪,你要被毀滅;照著你加給我們的殘暴報復你的人,他是多麼有福啊! 9 抓起你的嬰兒,把他們摔在石頭上的人,他是多麼有福啊!

時序進入待降節期,人們引頸企盼聖誕的到來。在商業推波助瀾下,聖誕節呈現了絢麗光彩的景象和歡樂的氣氛。但身為基督徒,我們知道聖誕的意義不是這些,而是上帝的拯救。

詩篇137篇,是以眼淚等候上帝的詩。本詩背景是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,場景在「巴比倫河畔」,暗示這群被擄的以色列人歷經國破家亡後,在異鄉已有安定的生活,或許物質也不缺乏。但是,他們並未忘記外族侵略耶路撒冷時,以色列所受的羞辱。他們仍記得,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陷之日,以東人幸災樂禍地說:「拆毀!拆毀!把它夷為平地!」(7節b)更記得,殘暴的巴比倫士兵,曾將以色列的嬰孩摔在石頭上(8~9節)。所以,詩的開頭說:「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,一想起錫安就禁不住哭了。」(1節)

在平安的日子,以色列人為何仍執著於記住巴比倫人過去的惡行?為何言語中要帶著詛咒與憤怒?就如台灣人,每次談到二二八,有些人一提到政府的作為就帶著憤怒和悲痛;有的人則淡淡地說:「都已經過去了,何必一再提起?」或如新聞報導某些人倫悲劇事件時,有的人會為此難過和氣憤,有的人則說:「何不看一些輕鬆、有趣的綜藝節目就好了?」

詩篇137篇要說的是:事情不該如此,耶路撒冷不該受到這種對待。背後隱含的意思是:攻擊或嘲笑上帝百姓的人,都無視上帝公義的存在,然而,惡者的言行在天上必被記錄,終必被審判。

同時,我們也要反思:看見邪惡事件,為什麼有些人不流淚也不憤怒呢?或許,是一種無力感。人們或許認為自己的憤怒無法彌補過去的傷害,也不能扭轉現實的錯誤;或認為自己太渺小,對有組織的邪惡根本無能為力。魯益師(C. S. Lewis)認為,面對邪惡卻缺乏憤怒,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病態。這病態的平靜,就是對上帝的公義失去信心,對終末的審判沒有盼望。相反的,面對邪惡所產生的憂傷或憤怒,其根基是對上帝公義審判的期待。簡單的說,為不公義而流淚、祈求上帝能看見、施行審判,是對上帝信心的展現。

「基督耶穌降世的目的是要拯救罪人。」(提摩太前書1章15節a)若不知道罪惡的可怕,就不知道耶穌救恩的寶貴。凝視歷史的悲劇,才能體會仰望上帝是生命最大的動力。



默想:
看見社會的惡,我是病態的平靜,或與詩人一樣悲切祈禱?

祈禱:
天父上帝,求祢的靈使我的心甦醒,不被罪惡麻痺。讓我在祢審判的寶座前,與喜樂的人同喜樂,與悲傷的人同悲傷。奉主耶穌的名求,阿們。